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合线机

驻阳江阳春市合水镇工作队:一纱一木一菜一编 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更新时间:2024-04-21 23:48:48
实力作者:bob全站app应用

  ■平北村的苗木基地成为驻合水镇工作队重点帮扶、推荐的苗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示范点。

  ■竹编是合水镇的传统产业,带动了全镇1000多名村民在工厂或居家灵活从事工艺编织生产。

  在柔软的草地上,一匹匹被染红的莨纱绸被铺开,晒干后,它们会被运回加工场浸莨水,再晒、再浸……反复23次,这是合水镇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的独特景观。

  合水镇地处阳春市中部,土地肥沃,是一个农业大镇。驻阳江阳春市合水镇工作队由省政府参事室和广新控股集团等联合派出帮扶干部组成。新快报记者通过深入走访调查了解到,驻合水镇工作队(下称“驻合水镇工作队”)因地制宜,强调本地化运营、联农带农和农文旅融合,以一“纱”、一“木”、一“菜”、一“仁”、一“编”传统产业为引领,探索出一条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

  “产业是高水平发展的根基和关键。”驻合水镇工作队队长狄银波对新快报记者表示,工作队进驻后完成了两轮集中深入调研,同时开展动态性常态化调研,充分走访了镇村基层及一线产业企业,经与镇党委、政府沟通,决定发挥帮扶单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以蚕桑、蔬菜、苗木、春砂仁、竹编草编等特色产业为引领,高质量推动建设宜居宜业生态小镇。

  合水镇是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蚕桑业专业镇。但工作队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由于蚕易得病失收和蚕茧价格缺乏保障等问题,合水镇桑园面积及蚕茧产量逐渐萎缩。工作队从提升桑苗质量、优化蚕种、拓展产品等方面着手,推动蚕桑种养朝着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联合省农科院、广新丝纺集团,发放33.8万株优质桑苗,提质增效;一方面,重点建设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逐渐形成蚕桑全产业链。

  香云纱又称“响云纱”“莨绸”,其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件好的香云纱服装可卖到几千元。

  走进茶河村的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新快报记者看到,示范园被分成了香云纱生产区、蚕桑种养示范区、休闲科普区等多个区域。加工坊里,一匹匹长条形的莨绸被放进染色池,用天然薯莨捣碎后加水染色,然后被工人们运到柔软的草地上晾晒。晒完后再运到加工坊里染色,周而复始23次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来自竹园村的工人廖文信告诉新快报记者,虽然工作比较累,一年大概干5个月,但是勤快点,每个月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很不错。

  广新集团驻合水镇工作队队员兼驻潭震村巫卫文介绍说,这个示范园占地约130亩,由广新集团投入834万多元建成,今年5月18日建成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为当地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预计每年可为茶河、高河两个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约40万元,群众务工性收入超500万元。

  “光香云纱晒莨一年就可达100万米,产值为5000万-8000万元。”巫卫文透露说,下一步,将立足当地的生态资源禀赋,以蚕桑香云纱产业为核心,打造集产业、历史、文化、休闲相融合的特色旅游新名片。

  园林苗木是合水镇的另一大传统产业,但工作队调研发现,当地群众种植的苗木都会存在品种老化、价值不高的情况。工作队决定帮扶优化苗木产业体系,引导种植名贵苗木,促进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

  黎剑锋原本在广州工作,后来选择返乡创业。其位于平北村的苗木基地,如今成为工作队重点帮扶、推荐的苗木转型升级示范点。他告诉新快报记者,他承包了160多亩的林地,种植了黄花梨、沉香等苗木2000多棵,除了土地租金,还带动30多个工人在这里就业。“之所以要转型,就是看中黄花梨、沉香未来的经济价值,想带着乡亲一起致富。”黎剑锋说。

  狄银波表示,扶持这个基地有三层意义,首先它由本地人运作,是本地化运营的典型;其次联农带农效果明显,可探索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还有,下一步可以引导其往农文旅的方向发展,利用林地和附近河流的资源,吸引年轻人来过周末生活,住宿、烧烤、写生、玩摩托艇……

  在合水镇,春砂仁的种植培养面积也有七八千亩,对此,工作队正在推动春砂仁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参与推进落地在合水省级坚果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动光伏鸵鸟牧光项目示范园建设和屠宰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合水镇阳春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是解决农村很多问题的关键保障,因此,引导村集体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至关重要。“这两年,我们引入了很多外部资源,18条行政村的党支部都实现了与企业的党支部党建共建。”狄银波说,工作队积极指导各村在共建中利用好企业资源,拓宽思路,引进“造血”产业,带动村强民富。

  平东村在工作队的指导下,由村干部带头成立了合作社,建立了“党总支+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带动模式,该村与广东胜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支部委员会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书,将村内120多亩土地进行流转,建成了生态蔬菜基地,引入省农科院提供优质种苗,种植了丝瓜、节瓜、南瓜、冬瓜、甜玉米、番石榴等,每天有数百公斤蔬菜对外销售,同时为村民提供出租土地的收入和基地工作岗位。

  傍晚时分,一辆辆满载工艺编织产品的三轮摩托车开进了阳春市宜顺工艺编织厂。这是刚从各村收上来、村民加工的各种产品。竹编是合水镇的传统产业,但跟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原本从事这一传统行业的群众慢慢都退出了,黎娴经营的这家编织厂是少数仍在坚持而且发展得好的,其带动了全镇1000多名村民灵活从事工艺编织生产。工人们每月薪酬少的有3000多元,多的五六千元。

  “我们9月份刚接的一个单,单一款产品,不算材料,光人工费就有1000万元。”黎娴开心地告诉新快报记者,公司纯手工生产的编织工艺品以出口为主,远销欧美和中东等地,很受欢迎,因此不愁订单。目前,她正在扩大生产,准备再招些工人来从事这个行业。她说,对于普通的产品,工人们有基础能做出来,一些精美的则要亲自教他们做。

  正在加工藤椅的邱师傅和记者说,因为是熟手,她每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除了在厂里加工,厂里每天早上会派人送材料给各村村民,傍晚收回成品,带动了慢慢的变多村民在家就业。

  下一步,工作队将发挥高流千年古墟平台作用,宣传推介传统竹编草编产业,同时利用校舍闲置资源建设非遗产学基地,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推动竹编草编产业的重新振兴。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 图片:新快报记者 邓迪 / 责编:杨升华 / 美编:平红 / 校对:马少俊

cache
Processed in 0.038515 Second.